主题: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建构意义
主讲🏊♂️:张晶(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、人文学院院长、中国文艺评论【中国传媒大学】基地主任🎓、博士生导师。)
主持:赵厚均(天美开户教授)
时间:2022年9月16日(星期五)15:00
地点:线上方式-腾讯会议
主办: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、天美娱乐👧、天美开户王元化学馆
内容回顾
2022年9月16日下午三点,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🧑🧑🧒、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老师以腾讯会议的方式,作了题为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建构意义》的精彩讲座。本次讲座是“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”系列讲座的第7场,由天美开户天美娱乐赵厚均教授主持🚃,校内外500多位师生在线聆听。
张老师的讲座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:一🧝♂️、美学命题对范畴研究的提升与转换;二、中国美学命题客观性、意向性和自明性的特点🤾🏽♀️;三🤦🏿♂️、美学命题研究的时代性作用。
讲座的第一部分,张老师指出:从范畴研究到命题研究,这是中国美学研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范式转换🤘🏼。从中国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,范畴往往是一个单词☂️,如感兴⛓️💥、含蓄⛑️🧑🏼💼、意象、意境🧖、中和、风骨、文气🕵🏼♂️、法度🚒、意、逸、妙🫱🏼、味📲、韵👩🏼🦱、简📌、化境、天机🏷、冲淡🧙🏿♂️、广大、精微、本色💸🥵、家数、空灵、格调等等。也有许多是相对的单个范畴合体为一个复合性的范畴,如形神、虚实、雅俗👨🏿✈️📵、真幻🛂🎧、文质🤸🏼♀️、 情景🤎、动静、巧拙、正变🆙🙆🏻、奇正、隐显🏇🏿、真伪等等🕝🧖🏼♂️。与范畴相比🏃🏻♂️➡️,命题则是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地表达思想观念的短语。所谓“命题”,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🛟📪。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🦍,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,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👩🌾,在这个短语内部,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👱🏼。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,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。在张老师看来:范畴是命题的基础,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,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。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,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,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、系统化。
讲座的第二部分,张老师就从自明性、客观性♚💇♂️、意向性三个方面概括中国美学命题的特点。张老师指出:所谓自明性,是指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🦹🏽♂️8️⃣,中国美学的命题句式较短🤸🏿♀️,却其义自明。所谓客观性,就是相关的美学命题与艺术创作的实践相符合👬🏼。如果不是真实有效👌🏼🍌,那就是“伪命题”。所谓意向性,虽然具有现象学的深厚色彩,但包含有选择🙏🏼、价值和应然的意思。
讲座的第三部分🧔🏿,张老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当代的文论、文化建设🛹,强调中国的美学命题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👸🏽,既具有与西方美学命题的共同之处,也有属于中华思想背景的个性特征。故而呼吁学者以更为自觉的命题意识进行中国美学研究,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👩🏼🔬,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、美学乃至哲学话语体系👨🏿🔧。
讲座最后,师生们踊跃提问👨🏼🎨,从“孔颜乐处”等美学概念、美学理论在小说😍🦵🏿、诗文等不同文体的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、美学与园林、传媒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,与张老师进行探讨🆘、交流🧑🏿🎨,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🙎🏽、收获良多🧑🏽💼。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🗄,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。
主讲简介
张晶,男,1955年生,吉林省四平市人🛟,满族。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、人文学院院长、中国文艺评论(中国传媒大学)基地主任、博士生导师🤵🏻♀️。自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出版有《美学的延展》《辽金诗史》等近20部专著,在《文学评论》《文学遗产》《哲学研究》《北京大学学报》《学术月刊》等刊发表论文近600篇𓀒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等多项🧛🏿♂️,曾获教育部一等奖、北京市特等奖等奖项。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📅。